“含韩量”猛增,这个词最近频繁出现在上海人的朋友圈和微博里。你走在外滩,或是逛一圈豫园,听到一句句熟悉的“思密达”,仿佛误入首尔的某条繁华街道。韩国年轻人涌入上海,不是因为韩流输出,而是中国免签政策引发的反向“潮流”。
事情的起点很简单。去年底,中国宣布对韩国公民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,这一决策迅速在韩国社交媒体上发酵。短短几周,上海成为韩国人眼中“周末旅行的天堂”。航班几乎全线爆满,机票价格甚至一度翻倍,却依然挡不住韩国人飞往中国的热情。
他们来了,而且来得“很韩国”。从外滩的灯火,到朱家角的小桥流水,这些韩国游客的旅行轨迹极其相似。甚至连打卡顺序都像复制粘贴一般:外滩—新天地—豫园—东方明珠—迪士尼。朋友圈里看似普通的中国景点,在韩国社交媒体上却掀起了一波“种草”风潮。
这背后,折射的不仅是政策激活旅游需求的直接效应,更是一场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。
中国和韩国的关系从来复杂又深厚。两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交集,更有近几十年经济腾飞的共同记忆。韩国国土面积狭小,国内旅游资源有限,中国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文化近邻,更是“性价比”的代名词。从上海到首尔,飞行时间不过两小时,票价低廉,免签更是省去了繁琐的手续。这些因素叠加,催生了一波快速的跨境旅游热潮。
然而,热闹的背后还有更深的逻辑。这是全球旅游格局变化的一部分,也是中国重新吸引世界目光的一个缩影。疫情后三年,全球旅行模式被彻底改写。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游客而言,中国既熟悉又陌生,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目的地。
韩国游客的这波热潮,或许只是开始。回想几年前,北京望京的“韩国城”曾是中韩关系的一个象征。最繁荣时,这里有超过两万名韩籍居民,韩国餐厅、商店林立,甚至连超市的广播都用韩语循环播放。那是一段文化交融的高峰时期,而如今,这些画面逐渐模糊,但它们不应被遗忘。
过去,中国不仅吸引过大批韩国游客,还吸引过来自欧美的大量留学生、商人和探险者。那些年,仅美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数量就曾高达两三万人,而现在,仅剩几百人。这种落差,令人唏嘘,也提醒我们,重新开放和吸引的道路依然漫长。
事实上,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,从自然景观到历史遗迹,从现代化都市到乡村田园,几乎能够满足任何游客的需求。问题从来不在“有没有看点”,而在于我们是否足够主动,是否足够友好,是否能够让每一个外国游客感受到“值得一来”的氛围。
免签政策本身,就是一种开放的姿态。它向世界传递了信号:我们欢迎你们,不只是来观光,更是来感受一个变化中的中国。这种变化,既包括经济的腾飞,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多样性,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。
更重要的是,免签不仅是一种“硬政策”,还需要“软配合”。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城市规划、更流畅的公共服务、更宽容的社会氛围去接纳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。让他们不仅看到中国的繁华,更感受到这里的人情味和文化深度。
当然,这并非崇洋媚外。相反,这是对外开放的一部分,是中国走向世界、融入全球化的应有之义。吸引外国游客、学者、企业家来华,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,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。因为越是开放,我们越能发现自己的独特;越是交流,我们越能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属于中国的位置。
然而,吸引游客只是一个起点。更重要的,是通过这些跨国交往,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。韩国年轻人飞来打卡上海,看似一次短暂的旅行,实际上却是文化输出的第一步。每一张朋友圈里的外滩夜景、每一条抖音上的豫园视频,都是一次无声的传播,让更多人看到中国、了解中国。
未来的挑战在于,如何让这种“短期热度”转化为“长期吸引力”。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,还需要从社会层面塑造一种友善的环境。比如,优化游客体验,减少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;再比如,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线路,让每个来到中国的游客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。
我相信,这只是开始。从韩国的免签效应,到更多国家的游客涌入,我们终将迎来一个重新开放的中国。
那个时候,不只是韩国人会选择上海作为周末旅行的目的地,更多的世界目光也会聚焦于此。#深度好文计划#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