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“捉放曹”,讲述了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,被迫逃亡至中牟县,并在县令陈宫的手中被捕的经过。陈宫佩服曹操为了国家除掉国贼的壮举,深感其志向高远,于是决定与曹操共谋大计。陈宫毅然弃官,放弃一切随曹操一同逃亡,最终他们来到吕伯奢家中寻求庇护。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有着深厚的交情,原本准备亲切招待这两位逃亡者,甚至特意前往集市为他们购置酒水。然而,曹操由于长期逃亡,心生疑虑,觉得吕伯奢久去不归,怀疑他已去通报官府。心生忌惮的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,便与陈宫联手杀害了吕伯奢一家。可是,就在他们急匆匆逃离现场时,他们在半路上碰到了从集市归来的吕伯奢。曹操为了不留下后患,再次动手,将吕伯奢杀害。陈宫见状,无法容忍曹操如此滥杀无辜,悄悄与他决裂,单独离开了曹操。
不过,“捉放曹”以及“曹操疑杀吕伯奢”的情节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虚构部分,历史上陈宫并非县令,而是兖州士族。陈宫,作为兖州士族的一员,在当地拥有不小的声望。他不仅才智出众,还喜爱结交士人,因此交友广泛。曹操在东郡大破黑山军后,得到了袁绍的提携,被任命为东郡太守。在此期间,陈宫也开始为曹操效力。随着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阵亡,兖州陷入了无人掌管的混乱局面。陈宫通过游说当地士族,巧妙地推动曹操成为了兖州刺史。此举让曹操的势力逐渐强大,他也对陈宫产生了极大的依赖,将其视为心腹大臣。正是陈宫与兖州士族的支持,才使得曹操能够顺利平定黄巾军,收复三十万降卒,扩充军力,并迅速发展成为一方诸侯。
展开剩余78%在曹操的成功之路上,陈宫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没有他的支持,或许就没有后来强大的曹操。曹操在乱世中,急需像陈宫这样的贤士相助,而陈宫也需要曹操这样有能力的人保护兖州,确保当地的安定。然而,就在陈宫帮助曹操稳住兖州后的不久,曹操为了攻打陶谦,离开了兖州,留下陈宫在后方主持大局。就在曹操征战途中,陈宫却联合张邈、张超等人,与当地的其他士族一同背叛了曹操,迎接了无家可归的吕布进入兖州。
曹操一向十分信任陈宫,将兖州的后方交给他负责。那么,陈宫为何会在曹操出征时突然反水,放火烧毁了曹操的根据地,几乎使曹操在战场上丧命?这一切的根源,或许与当时兖州的名士边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边让,作为兖州陈留人,东汉末年的大儒,与孔融、陶丘洪并列为当时的名士。大将军何进对边让的才华十分赏识,曾邀请他入京担任官职,边让的才情也得到了当时许多士人的推崇。蔡邕等人都非常看好他,并推荐他上任。然而,边让自知自己并不适合一开始就担任太守,于是辞去官职,回到了家乡陈留。
作为一名儒士,边让有着文人的傲骨,对曹操的出身极为轻视。曹操的祖父曾是宦官,这令边让多次公开贬低和轻视曹操。曹操对名士的态度本就不友好,面对边让的侮辱,心中积怨已久。再加上有人在曹操面前说边让的坏话,最终导致曹操决定处决了边让。边让的死在当时的兖州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许多士族对曹操的做法表示愤怒。毕竟,边让与兖州士族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,他的死让许多人心生不满。
陈宫对曹操的所作所为愈发失望,尤其是曹操为了替父复仇,对徐州的陶谦进行了屠杀,甚至波及无辜百姓。陶谦也是名士,且与陈宫有着深厚的友谊。在这种情形下,陈宫开始渐渐觉得曹操并非他理想中的盟友。更重要的是,边让的死让陈宫感到非常愤慨,觉得曹操的行为已经越过了他的底线。
正巧,此时的吕布因失去袁绍、袁术的支持,变得四处流亡,孤立无援。陈宫与张邈等人看准时机,联合起义,迎接吕布进入兖州。当时的兖州士族,在陈宫的鼓动下纷纷响应,局势迅速发生变化。曹操的大本营几乎丢失,只有三个县城被荀彧、夏侯惇、程昱等人的死守所保住。作为兖州的名士和世家大族成员,陈宫的反叛并非突如其来。曹操入主兖州后,并没有很好地安抚当地士族,而是倾向于重用来自颍川的士族,如荀彧、荀攸、郭嘉等人,这让兖州士族心生不满。曹操对他们的打压,使得这些士族的利益未能得到保障,反而感觉到被忽视。
陈宫的叛变,正是因为曹操的做法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。在曹操屠杀徐州百姓和杀害边让之后,陈宫的怒火已经无法熄灭,决定联合其他士族反叛,迎接吕布。即便曹操在初期依赖陈宫的支持,但他对兖州士族的打压,最终还是导致了陈宫和士族们的反叛。
当时,曹操对兖州士族的处理不当,使得局势迅速失控。虽然曹操从一开始并未过于重视兖州士族的利益,但他却重用来自颍川的士族。这种做法,彻底激化了两方的矛盾。在这种背景下,陈宫及兖州士族的背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而陈宫与吕布的合作,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利益的政治选择,双方可以平起平坐,共同对抗曹操的压迫。
总而言之,陈宫的背叛并非孤立的事件,它与当时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偏袒、对士族的打压密切相关。曹操的治理方式,最终导致了陈宫与其他士族的反抗,支持吕布,推动了兖州的叛乱。这一事件,也揭示了曹操在乱世中的复杂局面与内外矛盾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《三国演义》等
发布于:天津市